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用手捻纺锤、单锭脚踏纺车纺纱,用植物染料等天然材料对纱线或面料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用腰机织造,用色线在面料上刺绣装饰图案等重要技艺类型和环节。

该技艺殮砚媄珞瀍耕染双面绣麻纺织和单面织、双面织等腰机提花织锦最具特色,黎锦上面的各类图案是氏族标识符号,也是区别黎族哈、杞、美孚、润、赛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0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纺、染、织、绣四大工序共同构成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核心,它们不仅是制作黎锦的基础,也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纺线,是把棉花脱籽,抽棉丝捻成线,再绕成锭。纺线主要使用手捻纺锤和单锭脚踏纺车。

手捻纺锤由转轮、捻杆、挂纱钩等组成。纺纱时,棉絮连着尖钩,通过纺杆在腿上搓转转动纺锤将纤维捻成纱线,捻杆上的纱缠多了,则将纱挽成团。

单锭脚踏纺车由转轮、脚踏杆、机架、传动带等组成。纺纱时,纺纱者坐在凳子上,先把搓捻好的一段纱缠在锭子上,再用手边搓捻纤维,边用双脚蹬脚踏杆,带动转轮作顺时针运动,进行快速纺纱。 

黎族人主要是用野生植物的根、茎、皮和叶等,通过发酵、水煮、泥埋等方法,将渍好的麻匹或绕好的棉纱、布匹染成黑、黄、红、褐、深蓝等多种颜色。贝壳灰、草木灰起染媒的作用,令麻匹、纱、布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牢固程度。 

织布工具主要为腰机。黎族的腰机是一种古老的织布工具。腰机由经轴、定经轴、综杆、机刀、卷布轴、腰带、梭子、经板等器件组成。织者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踩住经轴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梭,并以机刀打紧,织出密实的织品。腰机提花尤为特色,是用黑色或蓝黑色做经线,根据图案的需要,用各种颜色的纬线搭配,织出各种精美复杂的花纹图案。织物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没有现成的稿样,全部出自了然于心又切合习俗规矩的腹稿。 

黎族妇女刺绣按照构思的图案,不需要绷子而直接在织物上以针引线进行穿刺成各种彩色的图案。

黎族刺绣主要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是只在织物的正面显示刺绣图案,主要的绣法有平绣、贴布绣、珠绣等,最常见的是给黎锦图案的轮廓做线形装饰绣;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同样花纹图案和颜色的技艺。黎族润方言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其体现了该技艺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  

以布为板,以梭代笔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纺线的巧妙,到染色的自然,再到织造的精致,最后是刺绣的细腻,每一步都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匠心。这些技艺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更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展现了民族美学,也见证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如今,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它不仅是黎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未来,我们有责任继续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返回博客

发表评论